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社會心理學
Social Psychology 
開課學期
108-2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社會學系  
授課教師
藍佩嘉 
課號
Soc2012 
課程識別碼
305 2310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必帶 
上課時間
星期三7,8,9(14:20~17:20) 
上課地點
共103 
備註
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且 限本系所學生(含輔系、雙修生)
總人數上限:86人
外系人數限制:1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82Soc2012_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社會心理學

網路選課沒有選到社會心理學的同學,請勿私訊老師求情,請在第一堂課報到,將會開放25-30名額,依下列排序發授權碼:
社會雙修大四及以上
社會輔系大四及以上
社會雙修大三
社會輔系大三
外系大四(修過社會學優先)
外系大三(修過社會學優先)
跨校選課大四(修過社會學優先)
跨校選課大三(修過社會學優先) 

課程目標
這門課的全名為「社會學觀點的社會心理學」,探討如何從微觀的日常生活與人際(interpersonal)的分析層次來洞察社會的構成與運作,或者說,自我、認知、認同、情緒、行為如何受到社會結構與團體互動的影響。相較於心理學觀點的社會心理學,本課程強調社會不平等與權力關係(包括性別、種族、階級與性取向)的作用,教材多選用社會學的經典與相關研究,希望透過經驗現象的分析與討論,進而達成描述、詮釋、反思與改變社會的目標。 
課程要求
課堂要求與評分標準
**上課時請勿開啟你的手機或電腦,有需要使用電腦者請與助教報備**
**若課堂與小組討論缺席明顯,總分將予以調低。

1. 課後小作業:佔學期總成績40%
共有五個題目,請自行選四次撰寫(五選四)。請務必在課前預習文本並收集相關資料,以利課堂學習與分組討論,作業必需在課後兩周(下午兩點前)內完成並上傳Ceiba,篇幅為1500-2000字(除了作業五篇幅較長),每份作業的開頭請註明字數,超過者酌以扣分。最後一週上課6/17前得補交,但補交者分數最高不超過B+,逾時不再接受補交以零分計。
2. 期中考:佔學期總成績30%
3. 團體作業(6-7人一組):佔學期總成績30% (修改請注意)
請選擇一到兩個新冠肺炎相關事件為研究對象,運用本課程所學的內容與主題(例如邊界管理的認同政治、防疫治理的公共溝通、假新聞、口罩之亂、集體焦慮與恐慌、疾病與階級、性別不平等、種族歧視與排斥、抗議等集體動員事件),討論其中的社會心理過程與權力關係、情緒/情感在團體情境、人際互動中的運作。請收集媒體或網路上可及的影像與文字紀錄,或根據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觀察紀錄。
書面報告:請繳交字數6000-8000字的書面報告(不含訪談整理及相關附錄,請勿少於或超過此限,影音資料請附上連結或截圖,書目引用請按學術體例),請於6/22(週一)前上傳word檔(方便批改)到Ceiba。
**評分將根據以下標準:運用課堂概念進行適切分析、資料豐富、架構清晰、文字流暢。
**團體作業需附上分工說明。為了避免「搭便車」的不公平現象,期末將由組員對彼此投入程度進行評分,老師將依此調整個人分數。
**作業與報告皆不可剽竊他人作品,抄襲讀本或網路資料若經確定該作業以零分計算。同學請自行學習引用文獻的正確方式。

討論課教室:
社會系與社工系館R104, 209, 211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課程內容與閱讀文獻


Week 1 3/4 課程介紹

Week 2 3/11 認知與基模
Haidt, Jonathen,姚怡平譯,2015(2012),《好人總是自以為是: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》,Ch. 3-4.
Benforado, Adam,堯家寧譯,2016(2015),《不平等的審判》,Ch. 1, 8.
延伸閱讀:Kahneman, Daniel. 2012. Thinking Fast and Slow. Penguin Press.
課後小作業(1):請根據課堂與讀本的概念,選擇一個特定議題或事件來討論「假新聞」的運作與效應受眾的認知機制與過程,分析:人們為何容易相信假新聞?如何加以避免,以改進公眾溝通的品質?(3/25前繳交)

Week 3 3/18 自我與認同
Howard, Judith A. 2000. “Social Psychology of Identities.”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6: 367-93.
山口一男著,邱振瑞譯,2011,《為什麼我少了一顆鈕扣?社會科學的寓言故事》,台北:經濟新潮社,頁149-196。
[分組討論:山口一男書中比較美國與日本的「獅子與老鼠」寓言版本,呈現自我的概念在不同文化脈絡的差異,請與台灣(或你來自的社會)進行比較,想像台灣版的「獅子與老鼠」會是怎樣?這樣的單一故事版本有何侷限?]

Week 4 3/25角色與互動
Goffman, Erving. 1997 [1956]. “Social Life as Drama,” extracted from The Presentation of
Self in Everyday Life. In Goffman Reader, edited by C. Lemert and A. Branaman, pp.
95-107. Blackwell.
藍佩嘉,2002,<穿越國界的生命地圖: 菲籍家務移工的流動與認同>,<<台灣社
會研究季刊>>第48期,頁169-218。
[分組討論:快速相親與聯誼場合的互動]

課後小作業(2):請運用Goffman的相關概念來討論:在你的經驗裡,臉書、line或其他社交網路,以及線上遊戲空間,是讓人們越來越孤單?還是促成了交流連結的可能?線上的人際互動與實體社會的人際關係如何相互影響?(4/8前繳交)
延伸閱讀:Turkle, Sherry. 2017. <<在一起孤獨: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,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?>>,時報出版,第8-10章。

Week 5 4/1偏見與污名
討論紀錄片:A Class Divided
Goffman, Erving,曾凡慈譯,2010[1963],《汙名:管理受損身份的筆記》,閱讀全書。
[第三堂open space進行團體作業的主題分組]

Week 6 4/8種族與歧視
Fanon, Frantz著,陳瑞樺譯,2005[1952] ,《黑皮膚,白面具》,台北:心靈工坊。
Ch. 3.
Roy, William G. 2001. Making Societies: The Historical Construction of Our World.
Pine Forge Press, pp. 79-109.
[分組討論:觀看影片Rent a Foreigner in China]

課後小作業(3):請選擇一個被污名化的種族或族群,收集相關資料(網路、傳記等),運用我們課堂上學到的內容(刻板印象、符號互動、種族主義等)來分析污名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作,以及當事人如何透過資訊管理來因應。(4/22前繳交)

Week 7 4/15性別與框架
Ridgeway, Cecilia. 2009. "Framed Before We Know it: How Gender Shapes Social Relations." Gender & Society 23(2): 145-160.
何春蕤,2002,〈認同的「體」現:打造跨性別〉,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》46:1-44。

Week 8 4/22期中考

Week 9 4/29 情緒
Ehrenreich, Barbara,2015[2006],胡訢淳譯,《嘉年華的誕生:慶典、舞會、演唱會、運動會如何翻轉全世界》,左岸出版。Ch. 11。
Hochschild, Arlie,1992[1983],徐瑞珠譯,《情緒管理的探索》,原名The Managed Heart: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. 台北: 桂冠。Ch. 6, 7。
[分組討論:請根據分配的職業,從以下面向討論情緒勞動:1)管理者如何進行控制?可能面臨何種困難?2)勞動者如何因應,傾向採取deep acting or surface acting的策略?為什麼?3]此情緒勞動的展演是否有性別的差異?]

課後小作業(4):日本興起「租借家人」的服務,請討論這樣的親密關係的外包與展演涉及怎樣的情緒勞動?對於使用服務的消費者與勞動者來說,有何益處、困難與風險?
參考資料:https://www.newyorker.com/magazine/2018/04/30/japans-rent-a-family-industry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UEhYMirs7fk
(5/13前繳交)

Week 10 5/6權威與從眾I
Philip Zimbardo著,孫佩妏、陳雅馨譯,2008,《路西法效應》,台北:商周出版。
Ch. 10, 12, 13。
放映電影:《史丹佛監獄實驗》

Week 11 5/13權威與從眾II
著名的電擊實驗與監獄實驗近年來都受到倫理、方法上的質疑,replication也挑戰其發現的科學性。請在課前閱讀以下的新聞網誌,作為上課討論的基礎:
Blum, Ben. 2018. “The Lifespan of a Lie.” Medium.
https://medium.com/s/trustissues/the-lifespan-of-a-lie-d869212b1f62
BBC複製監獄實驗:
http://www.bbcprisonstudy.org/index.php?p=9


Week 12 5/20 反抗與集體行動
Reicher, S. D. and S. A. Haslam (2006). “Rethinking the Psychology of Tyranny: The BBC
Prison Study.”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5: 1-40.
何明修,2019,《為什麼要佔領街頭?從太陽花、雨傘,到反送中運動》,第三章。
Hou, Jeff (侯志明譯),2020,,https://eyesonplace.net/2020/01/10/13585/ (請自行上網閱讀)。

Week 13 5/27 團體作業討論
本周上課前請完成資料收集與初步分析,課堂上將分組與助教討論。

Week 14 6/3階級與慣習
Fiske, Susan T. and Hazel Rose Markus. 2012. Facing Social Class: How Societal Rank
Influences Interaction. New York: Russell Sage Foundation, Ch 5.
Bonnewitz, Patrice著,孫智琦譯,2002,《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》,第三章(對社會的空間概念),麥田出版。
延伸閱讀:
 林立青,2017,《做工的人》。寶瓶出版。
 Vance, J.D. 2017,《絕望者之歌:一個美國白人家族的悲劇與重生》,八旗出版
[分組討論:觀看《窮富翁大作戰第二集田北辰》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0SihUZWGIzU
討論主流社會對於貧窮生活有怎樣的誤解?脫貧為何不易?]

課後小作業(5):請回顧你的小學經驗,你的父母(或其他主要照顧者)的階級背景,如何影響他們選擇學校與課後教育?父母與老師的互動方式如何?這樣的教育安排對你的秉性與慣習有何影響?並從你的個人經驗來討論台灣(或其他社會)與Lareau書中的美國社會有何異同?(6/17前繳交)
**請勿呈現童年生活的流水帳,而是精簡地選取資料,運用課堂上學習的概念與角度進行詮釋與分析。本次小作業篇幅2500-3000字。

Week 15 6/10親職與童年
放映紀錄片《7UP》
藍佩嘉,2014,<做父母、做階級:親職敘事、教養實作與階級不平等>,《台灣社會學》, 第27期,頁97-140。
Lareau, Annette著,張旭譯,2010,《不平等的童年》。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。
第1, 2, 8, 10章。(電子檔Ceiba)
延伸閱讀:藍佩嘉,2019,《拼教養:全球化、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》。春山出版。

Week 16 6/17完成團體作業
書面報告請於6/22(週一)上午十點前繳交到Ceiba。
 
參考書目
請自行購買以下書籍,其餘請到帝宇影印店(辛亥路二段155號)購買讀本。

Goffman, Erving,曾凡慈譯,2010[1963],《汙名:管理受損身份的筆記》,台北:
群學出版。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課後小作業 
40% 
共有五個題目,請自行選四次撰寫(五選四)。請務必在課前預習文本並收集相關資料,以利課堂學習與分組討論,作業必需在課後兩周(下午兩點前)內完成並上傳Ceiba,篇幅為1500-2000字(除了作業五篇幅較長),每份作業的開頭請註明字數,超過者酌以扣分。最後一週上課6/17前得補交,但補交者分數最高不超過B+,逾時不再接受補交以零分計。 
2. 
期中考 
30% 
 
3. 
團體作業(7-8人一組) 
30% 
(修改請注意) 請選擇一到兩個新冠肺炎相關事件為研究對象,運用本課程所學的內容與主題(例如邊界管理的認同政治、防疫治理的公共溝通、假新聞、口罩之亂、集體焦慮與恐慌、疾病與階級、性別不平等、種族歧視與排斥、抗議等集體動員事件),討論其中的社會心理過程與權力關係、情緒/情感在團體情境、人際互動中的運作。請收集媒體或網路上可及的影像與文字紀錄,或根據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觀察紀錄。 書面報告:請繳交字數6000-8000字的書面報告(不含訪談整理及相關附錄,請勿少於或超過此限,影音資料請附上連結或截圖,書目引用請按學術體例),請於6/22(週一)前上傳word檔(方便批改)到Ceiba。 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020/03/04  課程介紹 
第2週
2020/03/11  認知與基模

Haidt, Jonathen,姚怡平譯,2015(2012),《好人總是自以為是: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
四分五裂》,Ch. 3-4.
Benforado, Adam,堯家寧譯,2016(2015),《不平等的審判》,Ch. 1, 8.
延伸閱讀:Kahneman, Daniel. 2012. Thinking Fast and Slow. Penguin Press.

課後小作業(1):請根據課堂與讀本的概念,選擇一個特定議題或事件來討論「假新聞」的運作與效應受眾的認知機制與過程,分析:人們為何容易相信假新聞?如何加以避免,以改進公眾溝通的品質?(3/25前繳交) 
第3週
2020/03/18  自我與認同

Howard, Judith A. 2000. “Social Psychology of Identities.”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6: 367-93.
山口一男著,邱振瑞譯,2011,《為什麼我少了一顆鈕扣?社會科學的寓言故事》,台北:經濟新潮社,頁149-196。
 
第4週
2020/03/25  角色與互動

Goffman, Erving. 1997 [1956]. “Social Life as Drama,” extracted from The Presentation of
Self in Everyday Life. In Goffman Reader, edited by C. Lemert and A. Branaman, pp.
95-107. Blackwell.
藍佩嘉,2002,<穿越國界的生命地圖: 菲籍家務移工的流動與認同>,<<台灣社
會研究季刊>>第48期,頁169-218。

[分組討論:請在上課前根據新聞報導或網路資料,比較兩個國家(有無包括臺灣都可)在防疫相關的特定做法(政策、民眾實作都可),如何呈現自我的概念(個人與社會的關係)在不同文化脈絡的差異?
從這些例子看來,用文化差異來解釋不同的防疫做法,你覺得有甚麼不足之處?]

課後小作業(2):請運用Goffman的相關概念來討論:在你的經驗裡,臉書、line或其他社交網路,以及線上遊戲空間,是讓人們越來越孤單?還是促成了交流連結的可能?線上的人際互動與實體社會的人際關係如何相互影響?(4/8前繳交)
延伸閱讀:Turkle, Sherry. 2017. <<在一起孤獨: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,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?>>,時報出版,第8-10章。
 
第5週
2020/04/01  偏見與污名

討論紀錄片:A Class Divided
Goffman, Erving,曾凡慈譯,2010[1963],《汙名:管理受損身份的筆記》,閱讀全書。

[第三堂open space進行團體作業的主題分組] 
第6週
2020/04/08  種族與歧視

Fanon, Frantz著,陳瑞樺譯,2005[1952] ,《黑皮膚,白面具》,台北:心靈工坊。
Ch. 3.
Roy, William G. 2001. Making Societies: The Historical Construction of Our World.
Pine Forge Press, pp. 79-109.
[分組討論:觀看影片Rent a Foreigner in China]

課後小作業(3):在病毒傳播與防疫過程中,有那些種族或族群面臨污名化的處境?請選擇其中一個例子,收集相關新聞或網路資料,運用我們課堂上學到的內容(刻板印象、符號互動、種族主義等)來分析污名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作,以及當事人如何透過資訊管理來因應。(4/22前繳交) 
第7週
2020/04/15  性別與框架

Ridgeway, Cecilia. 2009. "Framed Before We Know it: How Gender Shapes Social Relations." Gender & Society 23(2): 145-160.
何春蕤,2002,〈認同的「體」現:打造跨性別〉,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》46:1-44。
 
第8週
2020/04/22  期中考(open book在家考試,但需在三小時內線上繳交,不得與同學討論) 
第9週
2020/04/29  情緒

Ehrenreich, Barbara,2015[2006],胡訢淳譯,《嘉年華的誕生:慶典、舞會、演唱會、運動會如何翻轉全世界》,左岸出版。Ch. 11。
Hochschild, Arlie,1992[1983],徐瑞珠譯,《情緒管理的探索》,原名The Managed Heart: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. 台北: 桂冠。Ch. 6, 7。
[分組討論:請根據分配的職業,從以下面向討論情緒勞動:1)管理者如何進行控制?可能面臨何種困難?2)勞動者如何因應,傾向採取deep acting or surface acting的策略?為什麼?3]此情緒勞動的展演是否有性別的差異?]

課後小作業(4):日本興起「租借家人」的服務,請討論這樣的親密關係的外包與展演涉及怎樣的情緒勞動?對於使用服務的消費者與勞動者來說,有何益處、困難與風險?
參考資料:https://www.newyorker.com/magazine/2018/04/30/japans-rent-a-family-industry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UEhYMirs7fk
(5/13前繳交)
 
第10週
2020/05/06  權威與從眾I

1. 請自行觀賞史丹佛監獄實驗紀錄片,請書寫300字觀後感,包括提出一個你想討論的問題(請繳交到Ceiba)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evadbxSakbk

或者,你也可以去台大圖書館多媒體中心看電影版

https://ntu.primo.exlibrisgroup.com/discovery/fulldisplay?docid=alma991023519689704786&context=L&vid=886NTU_INST:886NTU_INST&lang=zh-tw&search_scope=MyInstitution&adaptor=Local%20Search%20Engine&tab=LibraryCatalog&query=any,contains,史丹佛監獄實驗&offset=0

2. 請跟你的團體作業組員約時間討論(務必建立通訊群組),完成一頁的proposal,說明:團體作業的主題、大致的研究問題、收集的資料,上傳到Ceiba。5/27前請完成資料收集與初步分析,該週助教將會用實體的方式與每一組進行討論。 
第11週
2020/05/13  權威與從眾II

Philip Zimbardo著,孫佩妏、陳雅馨譯,2008,《路西法效應》,台北:商周出版。
Ch. 10, 12, 13。

著名的電擊實驗與監獄實驗近年來都受到倫理、方法上的質疑,replication也挑戰其發現的科學性。請在課前閱讀以下的新聞網誌,作為上課討論的基礎:
Blum, Ben. 2018. “The Lifespan of a Lie.” Medium.
https://medium.com/s/trustissues/the-lifespan-of-a-lie-d869212b1f62
BBC複製監獄實驗:
http://www.bbcprisonstudy.org/index.php?p=9
 
第12週
2020/05/20  反抗與集體行動

Reicher, S. D. and S. A. Haslam (2006). “Rethinking the Psychology of Tyranny: The BBC
Prison Study.”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5: 1-40.
何明修,2019,《為什麼要佔領街頭?從太陽花、雨傘,到反送中運動》,第三章。
Hou, Jeff (侯志明譯),2020,Be Water 如水一般的公共空間:向香港反送中運動學習,https://eyesonplace.net/2020/01/10/13585/ (請自行上網閱讀)。
 
第13週
2020/05/27  團體作業討論

本周上課前請完成資料收集與初步分析,課堂上將分組與助教討論。 
第14週
2020/06/03  階級與慣習

Fiske, Susan T. and Hazel Rose Markus. 2012. Facing Social Class: How Societal Rank
Influences Interaction. New York: Russell Sage Foundation, Ch 5.
Bonnewitz, Patrice著,孫智琦譯,2002,《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》,第三章(對社會的空間概念),麥田出版。
延伸閱讀:
 林立青,2017,《做工的人》。寶瓶出版。
 Vance, J.D. 2017,《絕望者之歌:一個美國白人家族的悲劇與重生》,八旗出版

[分組討論:觀看《窮富翁大作戰第二集田北辰》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0SihUZWGIzU
討論主流社會對於貧窮生活有怎樣的誤解?脫貧為何不易?]

課後小作業(5):請回顧你的小學經驗,你的父母(或其他主要照顧者)的階級背景,如何影響他們選擇學校與課後教育?父母與老師的互動方式如何?這樣的教育安排對你的秉性與慣習有何影響?並從你的個人經驗來討論台灣(或其他社會)與Lareau書中的美國社會有何異同?(6/17前繳交)
**請勿呈現童年生活的流水帳,而是精簡地選取資料,運用課堂上學習的概念與角度進行詮釋與分析。本次小作業篇幅2500-3000字。
 
第15週
2020/06/10  親職與童年

放映紀錄片《7UP》
藍佩嘉,2014,<做父母、做階級:親職敘事、教養實作與階級不平等>,《台灣社會學》, 第27期,頁97-140。
Lareau, Annette著,張旭譯,2010,《不平等的童年》。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。
第1, 2, 8, 10章。(電子檔Ceiba)
延伸閱讀:藍佩嘉,2019,《拼教養:全球化、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》。春山出版。
 
第16週
2020/06/17  完成團體作業

書面報告請於6/22(週一)上午十點前繳交到Ceiba。